第167章 王淑英心里的芥蒂
元初一请李大柱对纺车进行改造后,她就着手准备着做一个简易的轧棉机。这手工轧棉机的原理倒是很简单,拿两根光滑的圆木来当压辊,把它们一头连上手摇把手,一头做成斜齿轮,让它们在来回转动时速度均匀。把这对压辊好,手摇把手让它转动,再将晒好的棉花从压辊滚过去,棉籽就会被压出来,脱了籽的棉花也将落到另一边。
这手工轧棉机效率低些,却是目前最实用的了。
元初一画好轧棉机的图纸后,又画了弹棉花必须用到的棉花弹弓,让玄风进城去找一些弓弦回来,弓弦拿回来后,元初一才让他把图纸和材料都拿到李家,让李大柱按着图纸试着做做看,若是他做不了,她再进城找别的工匠。
但李大柱看了图纸后,立即来了兴趣,当即就满口答应,说是过两天就能把这两样器具给做出来。
王淑英看着乐得合不拢嘴的李大柱,不由冷哼道:“她还把你给使唤了吗?让你做这个什么轧棉机和这个什么弹棉弓,也没说给什么工钱!虽说她有恩于我们家,但也不能白使唤人吧!”
李大柱看着自家婆娘,叹息,“你这眼皮子就是浅,这机子还没做出来呢,谈什么工钱,万一做不出来呢!再说,咱们两家现在也是亲家了,巧珍在人家家里住着呢,姑爷读的吃穿用度,也是人家负担的,我们就帮人家忙做这么一两个东西又怎么了。”
王淑英哼了哼,“那咱巧珍也没在她家白吃白住呀,不是给她带孩子做家务什么的吗!再说,那咱姑爷还是她家里阿弟嘛,她帮他们,也不都不是白帮!”
“行了,你说什么都有礼。在你眼里,除了工钱银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情义了。”
“我不说银子说什么,家里什么不得花钱呀,大郎也到年纪该说亲了,二丫也准备到年纪了,咱们不得给孩子准备着呀!”
李大柱不想跟自家婆娘吵,只说道:“城里工匠那么多,上哪找不到人来做!她能找我来帮忙,那是看得起我,是看在巧珍的面子上,想当初,她做那龙骨水车,可是指明了不让我做的,那时我们可白白少了好几两银子的收入!”
王淑英这才猛然记起,当初若不是自己瞧不起元初一,不愿与她往来,她家的那么多副石磨,以及那龙骨水车,可不都是自家的生意嘛,为此他们家可少赚了十几二十两银子。
“行吧,行吧,那你就做吧!”王淑英悻悻答应了,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元初一可不知道因为改造纺车的做轧棉机又让王淑英对自己心生芥蒂,她现在正在地头看着工人们摘棉花。她发觉工人们一边背着背篓在身后一边摘,在放棉花的时候很是费劲,且这么摘棉花的速度还很慢。
她试着进地里摘了几朵,发觉把棉花摘下来放在身前的衣兜里是最方便的,这么采的速度还会很快。有了这么一个发现,她立即回家让元诗语和李巧珍用粗布做了几个能挂在胸前的布袋。这布袋做好第一个,她就拿去亲自挂在身前,然后下地去采摘棉花。
地里棉花如今大部分都已盛开,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犹如雪花。
“夫人,太阳这么晒,地里这么热,你让工人试试就好了,或是让我去试试也行,你就不要下去了!”玄月见元初一又要下地,忙将她拦住,“你这万一中暑了,或是病倒了,那可如何是好!”
“知道了知道了,我就摘两朵,试用一下这布兜,不亲自试用我也不知道好不好用嘛!”
元初一说着就挎着布兜下地去试着摘了几朵,果然方便多了,还能两手并用,左右手一起摘。
她立即叫来程中平,让他也试用看看。
别看程中平是个大老爷们,但摘棉花也是把好手,布兜往胸前一挂,往地里一走,两手并用,地里那些已经完全好的棉花就迅速被他采摘放进布兜里。
“夫人,有了这布兜,摘棉花的速度果然快多了!”程中平高兴说道。
元初一挑挑眉,果然,有好工具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跟大伙说说,晚天都到家里去拿这布兜来装棉花,装满一兜才把它们倒进背去。还有,我发现有的人摘棉花时,没把沾在上面的枯叶拿走,那样可是会影响棉花接下来的加工,能把枯叶拿走的就把枯叶拿走。”元初一交待道。
棉花盛开时,棉叶有些枯萎了,晚上露水或是下雨的时候会让枯叶沾在棉花上,若是沾在棉花上的枯叶太多,到后面轧棉的时候还得费力处理,若不然就会影响棉花的质量。
棉花采摘回来后要进行暴晒,去掉棉花里的水份。这时候没有晒谷坪,元初一又请张二爷编了几十张大的竹席,以用来棉花,看着一地白花花的棉花,元初一的脸上尽是欣喜之色,今年大家可以有棉衣穿了。
今天来园里赏花赏景的游客不少,看到萧元两家门前空地上到处晒着白花花的棉花,都很好奇这是何物。
元初一从地里回来的时候,看到许多人围在篱笆外好奇地地看着棉花议论着,她笑着请大家进院子里观看。
“这叫棉花,是我
在榷场跟那些别国商人买回种子种下的。这棉花可以代替蚕丝来做成御寒的冬衣冬被。做出来的冬衣冬被价格可比蚕丝做的冬衣冬便宜上许多。”
“就不知它能不能保暖呀?”有人觉得便宜没好货。
元初一轻笑,“这位夫人所担心的也在理,毕竟这可是新东西,大家都没见过。大家若是担心它不保暖,可以等下个月再来看看我们做出来的成衣。大家若是信得过我呀,现在可以先下定单,价格,我给大家优惠,给贵客价。”
这新事物的出现,总是要有个人们慢慢适应的过程的。
“夫人,听过现在市面上出现的那个花生,还有今年旱灾过后种的那个玉米,也都是您这种出来的,是吗?”有位夫人问道。
元初一不明她为何这么一问,但还是含笑如实点点头,“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