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被老爹看到日记本 > 第227章 可明白我的意图

第227章 可明白我的意图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借阴命借命大明:替天行道!都市:奇门风水师头七末世重生,团宠竟然是我?堪舆师我可以看到死者视角茅山道士驱邪录快穿:神明驾到,通通闪开大红棺龙凤秘语:古城之心羊馆灵墓恐怖茶馆:我只卖大凶之物商界玫瑰最后一个出马先生阴纹师最后一个扎纸匠北派茅山笔记

恰逢此时,建帝担忧宁王投靠朱棣,故召宁王入京。

宁王尚未抵京,朱棣便放出消息,称宁王已归顺于他,建帝大怒,质问朱权,同时下令削去宁王所属朵颜三卫。同年九月,建帝命江阴侯吴高攻打永平,燕王前往救援。吴高退兵,朱棣便从小路直奔大宁,假称因困境求援。

朱权邀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深知朱权性格,毫不犹豫进城。入城后,朱棣握着朱权的手痛哭,诉说不得已起兵之由,请求他代写奏章谢罪。

朱棣居留数日,朱权待之以诚,毫无防备之心。而大宁城外,北平精锐部队埋伏城外,官兵渐次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守军。

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告辞离去。朱权念兄弟情谊,至郊外设宴送行,朱棣的伏兵趁机而起,挟持朱权前往大宁城。随后,朱棣一声令下,三卫弓骑及守军一呼而集,攻占大宁。

大宁守将朱鉴抵挡不住,力战而亡。大宁城破,宁王府中的嫔妃世子皆被俘,大军带入松亭关,被请至北平,大宁城成为空城。

大势已去,朱权无奈,只能受老爷子胁迫起兵。朱权加入燕军后,常为朱棣草拟檄。朱棣为稳住朱权,许诺事成后平分天下。

然而,朱棣攻下南京即位后,对朱权的承诺只字未提。朱权虽未奢望朱棣会分半壁江山,但封地总该有吧。封地之时,朱棣问朱权:“尔欲何处为封地?”

朱权不假思索:“苏州!苏州富饶之地,生活可安逸。”

朱棣却道:“哎呀,苏州乃京畿重地,岂非为难兄长乎?”

朱权无奈:“那钱塘也可,钱塘风景秀丽,非京畿之地,闲时可观潮,亦佳。”

朱棣摇头:“钱塘乃不祥之地,换个地方吧。”

此刻,朱权看出,这位四哥根本无意给他一块宜居之地。然朱棣大势已定,即便后悔,亦无济于事。一番协商后,朱权被封至偏远的南昌,且即便改封南昌,朱棣对他的监管从未放松。

朱权在南昌的日子颇为艰难,自他迁居至布政使司改建的王府,朱棣心中始终不安,常遣锦衣卫暗中查探,唯恐这位十七弟生出是非。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权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实则,朱瞻墉难以相信朱权对先帝毫无怨怼。

换作他人,恐怕皆会心怀不平。

弟弟信任兄长,然而兄长却狠心坑害,任谁都会愤慨。

这些年,朱权修身养性,不问政事,专心修道,看似无欲无为,但私下是否有所图谋,无人能断定。

在大明朝众多藩王中,手腕高强、实力雄厚且对先帝颇有微词者,宁王朱权堪称最可疑的一位。

朱瞻墉与这位十七叔公相见的机会实属稀少,细数起来,从小到大,两人相见不过四次,且均在幼年时期。

对于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的记忆已模糊不清。

虽在南京时,朱瞻墉也曾联络过这位叔公,但他通常很少露面,大多由长子代为应对。

宁王府在皇家钱庄和皇家商会中亦有份子,且份额颇丰。

宁王府对朱瞻墉始终表示支持,但真相如何,唯有亲见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方能下定论。

当朱瞻墉望见这位印象不深的宁王,仿若见到一位仙风道骨的得道高人。

这位十七叔公身着道袍,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朱瞻墉初见,竟误以为他是哪家道观走出的老道士。

见到宁王后,朱瞻墉顿感自己对这位叔公的了解实乃肤浅。

尽管这位叔公目前是他心中最大的疑虑,但从其给人的印象来看,朱瞻墉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如此气质之人,真会是藏于大明背后的黑手吗?朱瞻墉无法确定,至少初次见面的感觉告诉他,这位叔公并非深藏不露的角色。

最关键的是叔公的眼神,那分明是一位看破红尘的智者。

见此,朱瞻墉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施礼。

面对这位叔公,朱瞻墉的态度与面对其他藩王截然不同。

仅论辈分,这位叔公便高出朱瞻墉两辈,就连其父朱高炽在此人面前也不敢有丝毫失敬。

“朱瞻墉拜见十七叔公。”

朱瞻墉向宁王微微行礼。

宁王淡然一笑,亲切地抬手制止了他的礼节,笑道:“何必如此客气,说起来,老夫小时候还抱过你,转眼间,当初的小孩已长大成人,竟成了我大明的支柱,皇上真是有福气啊。”

朱瞻墉谦逊笑道:“十七叔公过奖了,侄孙这点成就微不足道。想当年,叔公与祖父的时代,才是群雄并起的年代,叔公当年的赫赫威名,至今仍令人敬仰万分。”

宁王微微摇头:“我们那时哪有你的本事,你年纪轻轻便立下不朽功勋,平定北疆,征战西域,为我大明开拓疆土何止数倍,这样的战绩便是你祖宗爷爷也不敢说能超越。”

朱瞻墉汗颜道:“叔公切莫如此说,祖宗爷爷雄才大略,岂是我能比拟的。当年祖宗爷爷以一介布衣,历经数十载艰辛,才成就了今日的大明,我这点微薄之功,不过是趁着大明盛世取得的。”

“若无祖宗爷爷为大明奠定根基,无爷的辉煌,哪有我的成就,这一点侄孙心中十分清楚。”

宁王朗声笑道:“不错,胜不骄,败不馁,你确是大明无可争议的继承人,当年我输给你的祖父,不冤啊。”

朱瞻墉笑道:“叔公说笑了,祖父对您可是敬重有加。”

宁王笑道:“这话你也信?我这四哥是什么脾性,我还不清楚吗?当年坑我时可毫不手软啊。”

朱瞻墉尴尬一笑,对于宁王的话,他确实不便接茬,这是上一代的恩怨,他这个晚辈无权评价先辈间的爱恨情仇。

见朱瞻墉不接话,宁王也不再提及此事,转向朱瞻墉问道:“此次我来,你可明白我的意图?”

朱瞻墉望向宁王,轻声道:“十七叔公是想让我释放那些郡王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