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猫咪抓鱼搞笑视频 > 第84章 来去匆匆

第84章 来去匆匆(第2/2 页)

目录
最新都市言情小说: 汉月当空人在锦衣卫, 我真的是靠实力升迁!我的桃花朵朵红预知将被献祭给魔尊后等我满级把你们都劈了穿越:刚成大将军,就要远征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香港那些事儿一夜暴富:我家超市通古今我只是个算命的,女帝非让我掌国宠妃逍遥世子爷@qimiaoBsOIl2娇吟欢喜鸳鸯,决战大明帝国回到古代建特区关于我菜成师父心魔这件事明末屠夫,我为华夏续运三百年!流落蛮荒后成为巨人族新娘伏波录快进三国

木心先生的集,我看得也挺累,老先生的字的确温润克制,很有民国范儿,只是所写内容时代感太强,又过于私人化。像我这种没和木老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也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要理解还是挺不容易的。

木心先生在世的时候,本地曾有学爱好者组团去拜访他,我在网上看到召集了信息,只是当时刚看完他的集,感觉不是很合口味,加上羞于见大人物,就没去。现在想来,当时应该去看看的,见见真人,现场听他聊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说回木心美术馆。整座建筑临水而居,远远看去,像座很清新的木楼,走近看,立面用的不是木材,而是米黄色拓印有木纹的混凝土,整体建筑由几个大小形状不同,材质是玻璃和混凝土的长方体盒子叠加而成,很现代,也很西方,却与乌镇粉墙黛瓦,水乡人家的气质非常的吻合,一点也不突兀。

看到木心美术馆,我突然想到苏州博物馆,也是坐落在一片民居区,与周围环境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可仔细看,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与传统苏式建筑其实似是而非。

老苏州人贝聿铭建造苏博时,还借鉴了不少中国元素,结构虽然不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但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竹一草,都能看得出中国化的渊源。点睛之笔,那座类似日本枯山水的庭院假山,灵感更是来自于宋朝米芾的山水画。

而木心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气质虽接近,却更往前迈了一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没了传统建筑的影子,更现代,更具有世界性,也更随性,更灵动。可依然与古镇气味相融,丝毫没有突兀感。

这么做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可这份创新探索,难能可贵。

回来查了查,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冈本聪和林兵,竟然是贝聿铭的高徒,看来贝大师后继有人了。

走进美术馆,第一个惊喜来自于长廊和楼梯,长廊幽深,楼梯蜿蜒,落地窗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景象映进来,又给长廊染上一层光影浮动,如梦似幻的幽邃和空灵,美不胜收。

展区布置的也非常有味道,这应该是陈丹青老师的功劳,无论灯光、背景还是装裱、摆放,都花了不少心思,与传统美术馆高大明亮不同,这里低沉深邃,更像个寻幽探胜的大密室,让你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就陷入木老和陈老师共同构造的情景中。

最有意思的是木老的手稿展示区,四堵深色矮墙围成一个不封闭的菱形,一米多高的玻璃展柜靠在矮墙下,灯光尤其暗,你要把头垂得很低,才能看到手稿的字。我甚至感觉,陈丹青老师故意把展厅布置的像个吊唁厅,展柜里陈列着的就是木老恋栈不去的魂魄。而我们,是低头与木老道别的吊客。

陈丹青评价木心,在学上是音乐家,在美术上是魔术家。木老的画的确很魔幻,人气十足,与职业画家相比,木老的画更强调气质,弱化技术和细节。看得入眼的人会非常喜欢,气味不和的人会莫名其妙。

我介于两者之间。逛完美术馆,我在旁边卖周边的小店里买了几张木老画作的印刷品,本来想配个相框,挂在房的。可等我回来就忙着过节,等空了,拿出那几幅画,却没了当初看到画时的惊艳感,也没了挂在房的欲望。

《红楼梦》里的诗,在小说里看,灵性十足,可脱离了小说,单独拿出来,就显得平平无奇。难道木老的画也一样,要在特定的氛围下,才会显得轻灵动人?

真正的魔术师,应该是策划这一切的陈丹青老师吧。

去乌镇和西塘逛了逛。

北方人去江南小镇是为了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江南本地人去这些地方,多是为了回味曾经的岁月。

江南都邑并不是一贯高屋华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几何时,它们也不过是方圆数里,人口数十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水乡小城。

清晨站在小镇高高的拱桥上四下望去,仿佛回到了江南旧日时光。流水在生着青苔的桥墩下缓缓淌过,阳光在长着瓦松的黛瓦上轻轻掠过,屋檐下馄饨店的阿姨操着细糯的吴侬软语轻声问客人:“馄饨汤里啊要放些香葱?”店外结着霜的石板路上,有人晃晃悠悠走来,一手捏着几颗茴香豆,一手牵着个包裹得像个糯米团子的小囡。

忽略样式过于统一的门窗和修饰得过于平齐的墙面,还有应景的刺眼大红灯笼,这里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江南都市。景物像,节奏更像,人固然步履悠然,猫狗更是空闲慵懒,午后暖阳下蜷着身体打个盹,一觉醒来伸个懒腰,一道残阳已经铺在了河水中。

江南富庶,又多名人,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就可能出过若干状元、尚、宰相。一代代官员“拙政”“退思”,归老乡梓,虽都号称两袖清风,然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富贵还乡,自然要把家宅打造得美轮美奂。江南又多巨富,腰缠十万贯,修起宅院来,更是不惜工本。一两年造张拔步床,两三代人建座有池有树的宅子,都是寻常事。古时的江南小镇,繁盛华丽并不亚于那几座大城,精致细腻犹有胜之。虽百年沧桑,历经波折,稍一收拾打磨,重又绮丽堂皇。

小镇屋舍华美,街巷幽幽,静水流深,人更是质朴,无论男女,全无都市人的造作疏离,大方热情,彬彬有礼。水乡特色,男人做技术活,抛头露面,招揽生意的多是女子。二八佳人、花信少妇固然体态婀娜、明眸皓齿、莺声燕语,一身土布船娘服的阿姨、老妪,也都笑容可掬,让人如沐春风。

画船听雨眠,清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情景千年,真实不虚,所以韦庄才会由衷赞叹:游人只合江南老。

仅仅几十年前,“苏”“杭”等一众江南城市还是适宜人生活的天堂,可几十年快马加鞭地飞速发展,除了某些刻意留存的古街巷还残存着些许烟雨楼台、流水人家的景况,其余地皮,早已和北上广一样,被高楼阔路覆盖,嘈杂喧嚣,早无人居之乐。千百年来“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闲草、细乳分茶”的闲适静雅,只能在小镇体会了。

商业化初始,小镇也曾乱哄哄一片,街头巷尾满是操着南腔北调的生意人,售卖着不知来自何地的土特产,强买强卖有之,以假乱真有之,天价宰客亦有之。这次去,发现小店里操弄买卖的人,又多变回了本地人,所卖货物,也多是当地特产,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江南自古有经商的传统,他们做事更讲究细水长流,要眼前的利益,更重长远的口碑。手机消费p的加入,让游客更容易和商家对接,也可以更直接对他们评头论足。商家厚不厚道,经营有没有特色,刷刷评论就知道。透明如此,商家都收了宰一刀是一刀的心思,安下心来做长远买卖。

我在民宿的院子里,看到一盆一叶蕨,婷婷袅袅,碧绿生青,煞是可爱。我厚着脸皮请主人割爱。没想到那人手一挥,“这是院子里自生的,你喜欢送你好了。别客气,离开时给个五星好评就好。”

儒雅敦厚的化传统加上精准实时的现代科技,塑造了一座座五星小镇。无论是想领略江南风情,还是回溯往日时光,都能得偿所愿,不虚此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返回顶部